要想孩子才能突出,父母的培養(yǎng)方法是關鍵。
就拿孩子學琴來說吧~
母親每天總是催“練琴!”“練琴!”,然而,如果孩子心不在焉,母親就是喊破嗓子也無濟于事。因此,創(chuàng)造一個練琴的氣氛才是練好琴的先決條件。
母親反復催快練琴去!”孩子卻覺得每天都是這一套,很不愉快。
母親越說“練琴!練琴!”孩子的情緒越發(fā)抵觸,練琴時還老想出去玩,以擺脫那種不愉快的氣氛。
請記住這樣一個原則:沒有訓練次數(shù)是培養(yǎng)不出能力來的。把嬰兒帶到阿拉斯加去,住一個月不成。住上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身體才能逐漸養(yǎng)成適應阿拉斯加寒冷氣候的能力。
為了進行反復練習,就必須創(chuàng)造條件,使孩子對反復本身產(chǎn)生興趣,而不是形成精神負擔。
如果讓孩子練小提琴,可取的方法就是母親每天讓孩子反復聽幾遍準備讓他練習的樂曲。
聰明的母親可以把曲子錄到磁帶上,反復放給孩子聽。這樣,即使孩子在屋子里干別的,也能讓他自然而然地聽進去。
在反復聽的過程中,曲子就會滲透到兒童的腦子里。不僅耳朵,連皮膚也能感覺出曲子的旋律。
經(jīng)過這樣練習后,再把孩子帶到小提琴班,去聽其他孩子拉的曲子。
如果孩子已經(jīng)長到三歲,母親要先用孩子用的小提琴,端端正正地學著孩子拉琴的樣子拉琴。
一首短的曲子就可以了。母親在學會拉這一首曲子以前,可以讓孩子在旁邊玩著。
一個月、兩個月過去了。孩子的心理有什么變化呢?孩子一定會這樣想:“與自己一樣大的孩子能拉琴。那首曲子自己也記住了。但自己不拉,只是媽媽一個人拉,這不好,自己也要拉拉看。”
于是,孩子就會產(chǎn)生拉琴的沖動,開始動手拿母親拉的小提琴。做到這一點就算達到目的了。練習小提琴的靈感,即接受小提琴的能力,就在這個時候產(chǎn)生了。準備工作完成了。
母親問:
“你也想學小提琴嗎?”
“我想學。”
他一定這樣回答。
“那得好好學呀。”
“給你請個老師吧”。
“嗯。”
這樣,學琴就成了孩子自發(fā)產(chǎn)生的要求。如果孩子自己沒有主動學習的愿望,而硬逼著他去練,這種教育方法太笨拙了。